日本是江蘇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于歐盟和美國。來自海關的
數據顯示,僅前兩個月,江蘇省對日本的進
出口貿易額就達96.1億美元,同比增長34.6%,并高于江蘇整體進出口增幅14.9個百分點。而3月11日日本大地震發生后,既重創了日本經濟,也勢必給江蘇的眾多產業帶來“震動”。那么,江蘇省涉及對日進出口的電子、紡織、機械等主要行業目前狀況如何?對日貿易將會受到哪些影響?未來是機遇還是挑戰?
機械:短期“斷糧”中長期看好
“本月姑且還能依靠日資公司提供的庫存來保證訂單,但下個月日方已經明確表示不能供貨了!” 南京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總經理魯昌榮的臉上略顯愁容。對于國內大多數中 數控機床生產企業來說,數控機床的核心零部件——數控系統主要由德國西門子及日本發拿科兩大
供應商供貨。而近期日本地震引發東京總部限電,發拿科無法正常生產,
產品出現臨時短缺。為此,該公司不得不積極尋找替代廠家,假若尋找無果則很可能致使公司
整機銷售效益在一段時間內下滑。
徐州
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從本月下旬開始,公司就會出現斷供危機。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主要從日本進口液壓件等高端零部件,進口比重每年基本都在10%以上。雖然其供應商在主震區的不多,但因供應商的上游企業遭遇強震,外加物流不暢和限電影響,直接導致減產甚至停產!搬槍磳⒌絹淼4月份,公司已經召開專門會議,考慮生產能進口到零部件的其他產品!
盡管如此,但機械行業業內人士仍表示,此次地震的影響短期內主要體現在供貨上,但從長期來看,對本土企業轉型的刺激作用及日本災后重建對行業的拉動效應都將顯現。
數據顯示,工程機械主機中零部件進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行業接近70%的利潤被進口零部件“吃掉”。而地震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這種供需矛盾,但從長期來看,對于企業加大研發力度、自主創新具有一定刺激作用。 比如,
徐工集團此前就已不斷加快零部件發展,與美、德等國先后組建合資企業生產驅動橋和回轉支承,投資3.4億元的“提高液壓缸質量和能力技改項目”早在2007年就已經建成投產。
此外,由于日本交通基礎設施嚴重受挫,未來災后重建工作量巨大,業內人士表示,日本國內工程機械產品的需求量也將明顯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提升中國工程機械零部件企業對日本的出口。